今天的主題是李鶴立教授的資訊組織與使用者間的研究。
李教授一開始就道出了求學的辛酸史,一直沒有遇到好的指導教授,直到偶然的機會到圖書館作編目,才發現自己人生的興趣。這時就慶幸我們身在師大,有一群關心學生的老師們。(謎之音:狗腿作業也不會少一點!!)
李教授的研究是以使用者為出發點,探討collection的方式,將虛擬與實體的collection結合,並且讓使用者找資訊更加便利。講到這裡我心想,這不是資訊尋求行為研究嗎?怎麼李教授會一直強調這樣的研究還沒人作呢?李教授接著解釋,資訊尋求行為只是在探討一個小眾尋找資訊的過程,並非是人與整個information structure的互動。從李教授show的台大圖書館與國外大學首頁的圖片,感覺起來是類似人機介面的相關研究,這時小蝶老師代我們發言說,這方面的研究IA的學者最近似乎做了很多。李教授近一步解釋,IA通常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小群體,甚至僅是一個網站的資訊架構,而他所關心的,是全體user與資訊之間的互動,這句話道出了研究格局的差異。李教授希望透過紮根的方式,形成使用者與資訊架構之間通用的理論知識,改善現有的資訊架構。說到這邊我才了解,原來李教授指的資訊,並非單指虛擬世界的information,而是在圖書館內所發生的information,也難怪李教授一直提到資訊時代圖書館的collection概念變得很複雜。
李教授的研究中指出,不同層次的使用者(如教授與學生)所需要的圖書館collection層次不一樣,而且搜尋能力上,教授也優於學生。但如果圖書館之間的資訊若如同Google一樣開放,會使資訊量加大,篩選變的複雜,不論使用者的能力與層次為何,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困擾。
這跟我們的想像有所出入,一般我們都認為資訊連結的越多,我們找起東西來會更方便,圖書館間的資訊開放,我們就不用四處奔波蒐集資料。但事實上,沒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使用者會陷入資訊海中,無法分辨資訊的內容,更不用說做研究時需要的閱讀分析了,根本連看都看不完。所以李教授才會提到,有些學者喜歡從小的地方開始蒐集資訊,等到有一定基礎了,再慢慢擴展出去。小蝶老師也說,讓電腦幫你抓取資訊,還不如自己親手蒐集來的齊全,資訊量太大,對使用者反而是個傷害。在這邊我一直很想跟語意網路的東西結合起來,總覺得這兩者之間或許能做一些互補的效果,可是腦袋一直混混沌沌的,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Anyway,李教授的Guide principle是Cutter(1904)所提出的:使用者是以方便為導向來取得資訊。也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來發展一系列的研究。這與Raya教授所講述的conegtive work analyze有點相像,而我也有個同樣的問題:如果李教授研究出了一些使用者行為的理論,那麼又該如何改善現有的資訊架構呢?畢竟我們跟資訊架構師們還是有一段距離,我們的語言,他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正當我要發問的同時,李教授說了,研究使用者的人,其實還是要懂資訊系統的建構過程,才不會與設計師之間有代溝產生,也能清楚了解哪些是目前的資訊技術無法達成的,避免天馬行空的想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