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先就幾個專有名詞作解釋:
- 語意網路(semantic web):讓電腦能讀懂網頁,自動做資訊的擷取與分類檢索,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有呈現網頁的功能。
- RDF:簡單的說RDF是網頁的metadata標準,用來描述網路資源的屬性資訊。
- RDFS:RDF的schma,用來連結RDF之間的relation
- 知識本體(ontology):類似於字典或者術語表,但是能使電腦處理更多內容的細節和其結構。
以我在業界的經驗,語意網路的普及在商業中是憂喜參半。喜的是終於不用自己收集Data,從其他類似網站抓取即可,以旅遊網為例:我最常做的就是上網抓飯店民宿的電話、地址和簡介,貼到自己做的旅遊網後台,一天貼個幾百筆就兩眼昏花,還要不定時check是否資訊有被更新或該飯店已經跑路了......如果有了語意網路,那麼網路科技公司就可以更容易取得這些資訊。
但憂的是,所有的資訊太容易被拿來做比對、整合,失去原有的競爭力。同樣以旅遊網站而言,使用者太容易比較到各個住宿地點的價錢、特色或其他優劣,對於這些業者反而是種傷害。
其實目前有許多網站是靠著網路世界的資訊爆炸來獲取利潤,眾所皆知的,使用者僅會瀏覽搜尋結果的前幾頁,這讓排名前位的網站店家佔盡了所有的利益優勢,而後排名的網站很難有出頭的一天。但未來語意網路真的普及後,整合型的入口網站增加,使用者不用再URL by URL的自己找資訊,幾個簡單的指令,入口網站就會幫你把資訊排排站。
姑且不論普及後的好壞,就普及的可能性而言,個人覺得還是得等到N年之後.....這看起來有點諷刺,網際網路的普及才短短的十幾年,卻要花加倍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建立語意網路。所謂破壞容易建設難,網路環境已經被html等非語意語法破壞殆盡,現在要重新建立一套更嚴謹的標準,表示要動員全世界的網頁設計師學習XML和更高階的語言,看到這就知道這個語意網路普及還在遙遠的未來.....
若要緩慢的建立起語意網路的環境,必須建置每個網頁的RDF,但這真的是「緩慢」的過程。畢竟電腦能辨識的語言結構有限,無法很正確的自動產生RDF,需要人工的審核作業。在資訊爆炸的網站環境中,人力的花費不說,有多少人能承受這樣反覆無聊的工作?
小蝶老師有提到從設計軟體上直接限制語法的使用,恩....這的確應該是一個快速可行的方法....近幾年Firefox瀏覽器的出現,讓許多設計師不得不妥協,使用更嚴謹的語法結構。若再DW等設計軟體上加上語法的限制,或許可以有效改善目前的網路環境,但.....學習是痛苦的.....我看會有很多流離失所的設計師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