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圖書資訊學研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圖書資訊學研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W15 資訊組織與使用者

今天的主題是李鶴立教授的資訊組織與使用者間的研究。
李教授一開始就道出了求學的辛酸史,一直沒有遇到好的指導教授,直到偶然的機會到圖書館作編目,才發現自己人生的興趣。這時就慶幸我們身在師大,有一群關心學生的老師們。(謎之音:狗腿作業也不會少一點!!)

李教授的研究是以使用者為出發點,探討collection的方式,將虛擬與實體的collection結合,並且讓使用者找資訊更加便利。講到這裡我心想,這不是資訊尋求行為研究嗎?怎麼李教授會一直強調這樣的研究還沒人作呢?李教授接著解釋,資訊尋求行為只是在探討一個小眾尋找資訊的過程,並非是人與整個information structure的互動。從李教授show的台大圖書館與國外大學首頁的圖片,感覺起來是類似人機介面的相關研究,這時小蝶老師代我們發言說,這方面的研究IA的學者最近似乎做了很多。李教授近一步解釋,IA通常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小群體,甚至僅是一個網站的資訊架構,而他所關心的,是全體user與資訊之間的互動,這句話道出了研究格局的差異。李教授希望透過紮根的方式,形成使用者與資訊架構之間通用的理論知識,改善現有的資訊架構。說到這邊我才了解,原來李教授指的資訊,並非單指虛擬世界的information,而是在圖書館內所發生的information,也難怪李教授一直提到資訊時代圖書館的collection概念變得很複雜。

李教授的研究中指出,不同層次的使用者(如教授與學生)所需要的圖書館collection層次不一樣,而且搜尋能力上,教授也優於學生。但如果圖書館之間的資訊若如同Google一樣開放,會使資訊量加大,篩選變的複雜,不論使用者的能力與層次為何,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困擾。

這跟我們的想像有所出入,一般我們都認為資訊連結的越多,我們找起東西來會更方便,圖書館間的資訊開放,我們就不用四處奔波蒐集資料。但事實上,沒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使用者會陷入資訊海中,無法分辨資訊的內容,更不用說做研究時需要的閱讀分析了,根本連看都看不完。所以李教授才會提到,有些學者喜歡從小的地方開始蒐集資訊,等到有一定基礎了,再慢慢擴展出去。小蝶老師也說,讓電腦幫你抓取資訊,還不如自己親手蒐集來的齊全,資訊量太大,對使用者反而是個傷害。在這邊我一直很想跟語意網路的東西結合起來,總覺得這兩者之間或許能做一些互補的效果,可是腦袋一直混混沌沌的,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Anyway,李教授的Guide principle是Cutter(1904)所提出的:使用者是以方便為導向來取得資訊。也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來發展一系列的研究。這與Raya教授所講述的conegtive work analyze有點相像,而我也有個同樣的問題:如果李教授研究出了一些使用者行為的理論,那麼又該如何改善現有的資訊架構呢?畢竟我們跟資訊架構師們還是有一段距離,我們的語言,他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正當我要發問的同時,李教授說了,研究使用者的人,其實還是要懂資訊系統的建構過程,才不會與設計師之間有代溝產生,也能清楚了解哪些是目前的資訊技術無法達成的,避免天馬行空的想像。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W14 與四位內地系主任的座談

今天的活動是與四位內地圖資系所主任座談,四位主任分別提到了各自任職的學校與大陸圖資狀況。

第一位南京大學的沈固朝主任提到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在網路的環境下,學生早就有先備經驗,教師只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的角色,不像是過去教師一站在講台上,灌輸的就是學生所不知道的新知識。
的確,過去大學時上的很多課,是在平常玩電腦時就知道了一些知識,尤其是比較popular的網路平台時如無名、youtube、BBS等,學生都比教授們懂太多了,所以當教授講到這些熟悉的平台時,就會有人開始打哈欠,甚至是在台下竊竊私語說老師根本就不會用之類的.....但需要承認的是我們懂的僅是表面上的使用,真正需要思考的是這些平台背後的使用行為與社會影響,這些正是需要有經驗的研究者引導我們注意的地方。

令外沈教授也提到了自己學生出外應徵的經驗,以圖資背景與其他三位商管背景的人角逐一份職位,並且條件是一個禮拜內要分析出市場特色與風險。這對一位圖資人來講的確是不利的因素,但最後這位圖資的學生勝出了。沈教授指出,要做這些分析報表的確贏不了商管的學生,但圖資擁有的價值是resource,我們充分了解資源的特性與來源,只要抓住這點發揮,其實圖資人的市場是很樂觀的。

其實我在這裡就開始想,if I involved in this situation, Could I win the career? 還真的是毫無頭緒,這邊我就想問台陸兩邊的教授,兩邊的圖資學生能力到底差在哪裡?遇到類似的難題時,兩邊的學生又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

另外從柯平教授的演講中我發現,大陸的圖資學生要學的還真多,如分在商學院底下,商業、經濟等還是共同必修科目,這跟世新的狀況有點像,我們的傳播學與傳播技能是必修科目,這又讓我想問一個問題,在大學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學而不精,學的很多元,但真正會用的還是不多,造成對自己的競爭力自信不足,不知道大陸方面有沒有這樣的困擾?

聽完四位主任的演講後,了解到大陸的圖資對於業界的聯接比台灣走的還要快很多,已經有近乎一半的畢業生不在圖書館工作,而且從課程的安排上,似乎也非常希望學生到業界去貢獻圖資的能力,反觀台灣的圖資學生,大都還是喜歡到圖書館任職。這似乎就是小蝶老師提到的,台灣是一個小市場,需要圖資的地方相對大陸方面不是那麼的明顯,除此之外,不曉得還有沒有造成台灣圖資鮮少出現在業界的一些影響因素?

(其實我要問的問題還蠻多的...只是....time was up...殘念)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W13 語意網路與知識本體

就像小蝶老師說的,這次的演講對我們來說是knowledge shock!!有太多的專有名詞出現在柯老師的報告當中......
以下先就幾個專有名詞作解釋:
  • 語意網路(semantic web):讓電腦能讀懂網頁,自動做資訊的擷取與分類檢索,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有呈現網頁的功能。
  • RDF:簡單的說RDF是網頁的metadata標準,用來描述網路資源的屬性資訊。
  • RDFS:RDF的schma,用來連結RDF之間的relation
  • 知識本體(ontology):類似於字典或者術語表,但是能使電腦處理更多內容的細節和其結構。

以我在業界的經驗,語意網路的普及在商業中是憂喜參半。喜的是終於不用自己收集Data,從其他類似網站抓取即可,以旅遊網為例:我最常做的就是上網抓飯店民宿的電話、地址和簡介,貼到自己做的旅遊網後台,一天貼個幾百筆就兩眼昏花,還要不定時check是否資訊有被更新或該飯店已經跑路了......如果有了語意網路,那麼網路科技公司就可以更容易取得這些資訊。

但憂的是,所有的資訊太容易被拿來做比對、整合,失去原有的競爭力。同樣以旅遊網站而言,使用者太容易比較到各個住宿地點的價錢、特色或其他優劣,對於這些業者反而是種傷害。

其實目前有許多網站是靠著網路世界的資訊爆炸來獲取利潤,眾所皆知的,使用者僅會瀏覽搜尋結果的前幾頁,這讓排名前位的網站店家佔盡了所有的利益優勢,而後排名的網站很難有出頭的一天。但未來語意網路真的普及後,整合型的入口網站增加,使用者不用再URL by URL的自己找資訊,幾個簡單的指令,入口網站就會幫你把資訊排排站。

姑且不論普及後的好壞,就普及的可能性而言,個人覺得還是得等到N年之後.....這看起來有點諷刺,網際網路的普及才短短的十幾年,卻要花加倍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建立語意網路。所謂破壞容易建設難,網路環境已經被html等非語意語法破壞殆盡,現在要重新建立一套更嚴謹的標準,表示要動員全世界的網頁設計師學習XML和更高階的語言,看到這就知道這個語意網路普及還在遙遠的未來.....

若要緩慢的建立起語意網路的環境,必須建置每個網頁的RDF,但這真的是「緩慢」的過程。畢竟電腦能辨識的語言結構有限,無法很正確的自動產生RDF,需要人工的審核作業。在資訊爆炸的網站環境中,人力的花費不說,有多少人能承受這樣反覆無聊的工作?

小蝶老師有提到從設計軟體上直接限制語法的使用,恩....這的確應該是一個快速可行的方法....近幾年Firefox瀏覽器的出現,讓許多設計師不得不妥協,使用更嚴謹的語法結構。若再DW等設計軟體上加上語法的限制,或許可以有效改善目前的網路環境,但.....學習是痛苦的.....我看會有很多流離失所的設計師出現.....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W11 圖書資訊演講之研究方法

今天是Forster教授與我們分享他literuture review的過程。

一開始就問到context review是什麼(驚!),恩.....頓時還真的回答不出來,不過當老師講答案的時候馬上就意會到是怎麼一回事。
context review比較像是整個研究的背景介紹,而integrative則是研究的重點文獻回顧。 在過去看過的論文中,很少有把文獻探討的部份分的那麼細,通常是context 與 integrative review寫在一起,所以我才一直無法將這兩個名詞分開。

接著Foster教授分享了幾個很受用文獻回顧的方法,因為最近剛好也在閱讀期末報告要用的文獻,所以特別有感觸。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mini summary的部份,這指的是研究者對於幾篇文章的想法紀錄,有點像是研究過程的里程碑,可以幫助研究者快速回想這些文章的關連性。

隨著閱讀的文章越來越多,開始會忘記剛開始閱讀的文獻內容,甚至心裡有OS: 我哪時候看過這篇文章阿!!??可是上面明明就有自己畫的重點.....mini summary正可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若在mini summary中寫下當時對於整個研究主題的問題,往後也可重新檢視自己的知識成長歷程。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文章閱讀的方法。其實蒐集的文章都有他的互相關聯性,只不過沒把它們放在一起檢視的話,很難發現之間的異同。Foster教授教我們用表格的形式整理所閱讀的文獻,分別列出文章的標題、目的、結果等,放在一起互相比對,增加文獻之間的連結。

下一個階段是逃學計畫(誤)與質化資料編碼,我簡單的用幾個關鍵字來區分open, axial, selective這三種編碼的差異:
  • oepn coding: find, define (尋找記錄間值得紀錄的地方)
  • Axial coding: clust(勾勒各編碼之間的相關性)
  • selective coding: extra(萃取主要text中的文字 如:對話,來映證編碼)

P.S. 今天是假演講之名行研究方法之實阿!!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W10 資訊組織與知識組織

今天的演講讓我想起了大學生活,明淑老師一點都沒變。

--------------------感傷的分隔線--------------------------

知識組織與資訊組織一直是讓大眾困惑的兩個名詞,到底箇中的差異在哪裡?從資訊和知識的定義來看,知識是資訊的內化吸收,所以我覺得知識組織是一種資訊組織後的個人產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論文中的文獻探討,對於作者而言是知識組織後的結果,但對於讀者而言是一種資訊組織,由於尚未吸收,所以僅能算是去蕪存菁後的資訊。而經過內化後,讀者便會自己產生個人的想法,並且將該資訊整合自己的背景知識重新組合成能為己所用的東西,也就是成為知識,這個歷程正是知識組織的經過。

記得在大學的時候,知識組織的期末報告是「說故事」,我們這組用了一段flash述說種族歧視的故事。當時我們只想到要用什麼方式呈現,過場效果,配樂配音等技術性的問題,從沒想過為什麼老師要用說故事來當期末報告,後來慢慢的才理解這別出心裁的作業意義,原來當你要述說一個事件給其他人聽之前,該事件勢必經過自我組織的歷程。的確,我們從蒐集的資料中,整理出可用的段落、文字,並分為各大章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過了許多討論、理解,並思考最後呈現的方式,每個組員到最後都充分的了解該故事的意義,並且有自己說故事的順序與用詞,這就是老師想讓我們經歷的知識組織過程。

在演講的過程中,老師提出了一位歐洲老先生對於知識組織的定義。而也說到,知識組織已經被研究了那麼久,怎麼還會有學者還在提出定義呢?
原來是因為知識組織已經被各界濫用,有人認為只要建立資料庫,掛上搜尋引擎就是將知識組織了,殊不知知識組織最重要的目的還是要為人所用。以圖書館而言,這個被視為人類知識殿堂的場所,近年來陷入了科技的迷思,圖書館相關科系過度重視新科技的存在,常常在思考如何將圖書館結合新的科技,卻忘了考慮「人」的存在,所以才會有許多系統開發出來後,使用效果不佳的情況。

企業的知識組織是為了知識管理,而知識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是為了殺出紅海,但也因為藍海尚未耕耘,往往有些人到達了這,看不到前人航行的痕跡而迷失在一片汪洋之中。
在這個世代,競爭力是建築於創新的基礎上,分享知識爾後創新知識,但仍然要把創新的知識運用在舊有的服務、產品上,才能展現競爭的效果,一味的創新而忽略應用在產品的可行性,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

演講最後,老師仍舊不忘給圖資同學信心:圖書資訊學or資訊傳播學是應該大家都具備的學科知識,尤其是非本科系的學生,更能結合其他面向運用,展現出不同的價值。雖然大學四年一直聽到這句話,但每個階段思考起來都有不同的感受。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W9 RFID與訴願

今天的課程是由蘇小鳳老師演講RFID資訊隱私與讀者訴願。 回想起上課的內容,最清晰的我想應該就是小鳳老師的開朗笑聲了

這次的第一個主題RFID ─ 仍然是科技層面的問題,除了考慮風險還是考慮風險,我想這是每一個新科技都必須面臨的檢視與考驗。當一個新科技問世並以實驗階段應用在生活當中,就會有學者對其提出挑戰,而挑戰的內容包羅萬象,從經濟、健康甚至是道德等面向,用像用放大鏡一樣無限放大檢視所有可能會發生的情境。
雖然一開始很難殺出這些重重的質詢,不過似乎終究人們會找到一個最合理的使用範圍(maybe..)。基因複製就是一例,科學家們巧妙的避過吵的沸沸揚揚的人體複製議題,改為器官再造和基因治療等,同樣發揮了基因複製的優點。
目前RFID的問題不外乎是輻射、隱私,但我想RFID最後也能找到出路,畢竟它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

(我是屬於整個技術都set好,全世界普及後才會有使用心得的人....要我說出平時中不常碰觸的這些實驗科技心得...還真的是不太會寫...)

Anyway,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有數位階梯的經理來兼課,他說過不久數位階梯就會將學習的內容融入各大觀光景點,如接近故宮時,身上的Device就會自動接收相關的介紹訊息,而進到裡面,各個文物也會發送相關的學習資訊。這是他們「曾經」對RFID所做的計畫,不過應該是看不到了....(數位階梯跑路了!)

還有一件很妙的事,前幾個禮拜去淡水,差不多到了其哩岸的時候,捷運上的大家手機同時間響起(整個很壯觀,喵、旺、嗡嗡嗡什麼鈴聲都有!!),原來是簡訊,內容是淡水在晚間即將有演唱活動,請大家共襄盛舉。雖然不是RFID技術,但效果應該蠻像的,不論到哪裡,當身上的接收器響起,就知道這附近有什麼該注意的東西,其實感覺還不錯,增加了資訊偶遇的機會。

其實「一卡多用」沒有什麼不好,不過在隱私權的尺標下,卡片或個人接收器裡應該放些什麼資料,變成一個阻礙此技術推廣的重要議題,感覺還有得討論了。

在小鳳老師的研究中提到,多數學生仍然不知道這個技術的內容跟應用,這應該是意料內的事情,沒有廣泛應用的東西,要那麼多人知道實在是有點困難,更別說還要問他們卡片裡面要放什麼資料了,這些問題還是交給大人們來操心吧,我們還是負責用就好了......

演講的第二階段是讀者訴願。從報告數字中可以得知,多數大學圖書館的學生不會提出他們的訴願,僅是向周邊同學師長抱怨。而有趣的是,有些學生知道其實圖書館的營運費用有包含在學費後,表示會積極提出需求與疑問,原來大家還是會在乎自己的錢花在什麼地方的阿~!

其實我也是那些不知道圖書館的營運有包含在學費裡的學生......不過我倒是沒遇到什麼該訴願的情況,頂多會問問我要借的書已經被別人逾期很久了,借不到該怎麼辦,不過得到的答案都是:我們已經催收了但該讀者還是不還,我們也沒辦法,看看您要不要到附近的大學或國圖去借。恩...態度都是沒問題的,問題是沒解決我的問題.....

訴願的目的不外乎是讓一個服務獲得改善,但有些情況並不是訴願就能解決的,像逾期這問題,還必須靠讀者本身的自覺與素養。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W8 數位學習

今天是政大陳志銘教授的演講,主題為數位學習。

一講到數位學習,我馬上聯想到關於數位學習的幾個負面議題:

  • 無法達到面對面的實際體驗
  • 該是未來的主流,還是always佔補助地位
  • 硬體方面的數位落差

不過老師開始的半個小時過程中,就回答了一些問題:

  • 目前的確無法達到面對面的感受,數位學習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這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驚人的技術出現,這問題會迎刃而解。
  • 連作數位學習系統的人都會不禁懷疑:數位學習會做的比面對面教學還要有效率嗎?陳教授認為數位學習終究不會取代傳統,僅是補助的角色。

當前的數位學習

其實我對目前的數位學習是沒有興趣的,不是像小蝶老師說的沒有使用數位學習的經驗,而是因為對於接觸過的數位學習方式感到失望,沒有用過好用的數位學習。

不是系統過度單向感受不到互動,就是用一大堆flash填充,硬要讓不會動的東西動起來......讓我看了都覺得是騙小孩的東西,甚至犯起職業病,開始以設計的觀點挑系統的缺點(尤其是那種按上一頁又要從頭看一次動畫,不能skip的最讓我火大).....怒火已經燒盡我的學習興趣。陳教授也提到,台灣目前的數位學習系統都是一些 low level 的應用。

但今天卻聽到的陳教授帶來的新技術

  • 情境感知(學習心電圖)
  • 行動學習(圖書館跟拍)
  • 網頁學習筆記

近年來數位學習這領域不斷融入新的資訊技術,提高互動性、豐富性,同時在歐美國家,是不用這些動畫來作為學習的元素,反而堅持傳統以文字、朗讀的形式來作數位學習教材。這讓我對數位學習又重拾一點興趣,也知道說原來數位學習已經不再是只有flash了!!

小蝶老師提到學習本來就是一件痛苦的事,硬要把它變的有趣...?!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我個人是認為除非把它變成非要不可(如企業的職前訓練),或者是變成習慣,不然數位學習再怎樣進步,都是無法真正變成學習的重要來源。

數位學習的內容建置與使用

陳教授提到數位學習的content很重要,但我覺得使用內容的人力與動力更是目前最欠缺的。

雖說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已經將大部分有價值的文物都數位建檔,看似數位學習擁有了驚人的養分來源。但....要吸取這些養份是要付出代價的。有如歷史博物館與故宮典藏,相信對於高中的史前史莫大的幫助,讓學生們可以看到書本上沒有的古代器具和人形,尤其是遠在中南部無法隨時上來故宮看史前文物的學生們,更是有相當大的教學價值。但....重點來了,回想起我高中的那些老師,已經把歷史課本倒背如流了,要他們再增加新的教材....恩...實在是很難想像那個畫面....薪水也不會比較多.....是誰會要花那些時間跟精力學習新的系統,取用數位典藏的內容.....?

數位學習的未來在新世代

人際網絡的互動一直是學習的重點,虛擬的互動方式還無法達到面對面這種親身體驗的「深刻」,但這句話終究會變成歷史,數位學習跟著科技的進步,一定可以突破互動性、人際網絡的瓶頸。個人認為目前數位學習推展效果緩慢的原因是:我們的老師、家長皆屬於前一輩的學習者,在他們主要的學習歷程中,並沒有電腦、網路的普遍參與,直到人生的中後半段才開始接觸這新科技,難免會侷限在過去的教學模式。

但往後的下一代可就不同了,他們的童年少不了電腦,電腦網路這東西是他們最基本的玩具,也相信下一代的父母親都能接受數位學習的使用,畢竟我們都是經過科技的洗禮,沒有電腦就沒有生活的人類,下一代對於科技的感受將會更甚於現代,屆時人類的學習習慣將會大轉變。換句話說,從我們開始,書本已經不再是唯一學習的工具,而我們的下一代更會越來越少有對於書本的感受,這時候就是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

問題
數位內容計畫砸了那麼多錢,都拿來做互動遊戲?! 有沒有真正比較好用的數位學習系統....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W6 書目計量學的緣起不滅

這周的主題對我來說相當陌生。過去,「書目計量學」這個名詞一直出現在老師們的談話當中,但一直沒機會把他給弄懂(其實是自己沒動力去找文獻...)。今天總算是了解了這個名詞的重要性,同時瞭解了它是圖書資訊的核心之一。
在演講開始之前,看了兩篇老師mail過來的文獻,大致上知道書目計量學是利用數學的方式,將題目、字詞甚至作者等資訊做計算,並從中觀察implication,後來發展成為當前的資訊計量學。但我還是弄不太懂書目計量、科學計量與資訊計量的差異性在何處。

演講一開始,老師以低沉的口吻(聲音有點小...有點模糊)介紹書目計量學的前世今生。雖然已經有先看過這篇文章,但由於蔡老師著重的重點不一樣,所以仍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著重的是各個名詞的解釋、定義,而老師的重點在於這些詞彙的歷史背景與相互關聯性,這時老師也解決了我的疑問,書目、科學、資訊計量的關連性是存在於繼承關係,由於科技不斷的演變,書本不再是唯一的載體,計量的範圍,擴張為不同載體的資訊,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上的資料庫,更是目前最夯的計量目標。

而在演講的過程中,我發現蔡老師相當重視名詞的統一性,如書目計量,台陸兩邊的翻譯不一,大陸翻譯為文獻計量,容易造成讀者的困擾,但似乎是沒法解決的問題...所以遇到類似的名詞問題,老師皆以哀聲帶過.....anyway,其實只要知道這些名詞都在述說相同的概念,還是可以互相溝通研究的...

第一階段的最後提到了一點點的網路計量學,我曾經看過武漢大學邱均平教授的文章,他提到:
網路計量可用以尋找並裁定學科的核心網站,例如:物理學相關的網站有多少,化學相關的網站又有多少?而在這些網站中,連結最多的表示是被利用得最多,而且代表它使用得很好。
若能夠歸納出這樣的學科網站,對於物理學研究者來說,只要查詢幾個核心網站,就可滿足大部份的需求了,而對圖書資訊工作者,則當需針對特定領域提供訊息服務時,也可快速地找到核心網站,解答並指引讀者的疑問。

所以說把書目計量的理論,拿來應用在網站上也是有同樣的效益。不過網站內容的正確性有待商榷,同時也鮮少真正全學術內容的網站,大多都是個人的研究心得或部落格,在此情況下,計量出來的數據,還必須更深入的探討其被提高排名的原因與內容為何。

第二個階段,老師為我們介紹「引用分析與學術評鑑」。過程中小蝶老師問到:為何圖書館沒有使用布萊德Law來定義核心期刊與邊緣期刊?? 蔡老師的回答是:
  • 人力資源不足
  • 期刊的歷史轉變會影響排名
  • 圖書館的配合度

這回答呼應到我對知識管理這理論的想法,看來一個好用的理論真正要實作,還是得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行。

另外我有印象的還有,老師指出了某官員對於圖書館人員的看法:他們只會借書、排書、還書......其實,這句話楊美華教授在民86年的時候就發表過了:「外面的人很難瞭解圖書館學的內涵為何,也不理解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借書、還書、上架還要成立一個學系來培養人才?甚至還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設置。」(圖書館學碩士教育之檢討與展望)。

只不過我真震驚,沒想到過了10幾年,現在仍然存在這個問題。到底是外界真的不了解圖資,還是我們從來沒有給機會讓他們了解??

心得:計量結果的解讀 ─ 數字的迷思

這是我整堂課最有印象的部分,在大學時代,常常聽教授提起SCI、SSCI,只要多投幾篇文章到這裡,就可以迅速升等之類的對話.....,但在蔡教授演講過後,得知原來目前的評鑑制度,出現了重大的問題:引用資料庫的論文刊數來評鑑教學產能,但對於社會類的科系,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 。
資訊計量屬於量化研究,期刊資料庫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排名,還必須深入探討其原因,而不能一味的引用數據,忽略某些學門的貢獻。

其實聽得出來蔡老師講的很淺白,並沒有深入去探討整個計量學的應用,不過從中卻可推敲出,使用計量學可以窺探日常生活中平淡無奇的事件,經過計量後,我們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而計量的目標並不是固定的,會隨著年代而演進,資訊的載體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書本轉換為當前的電腦、網路。不同載體的計量結果會完全不同,這或許是計量學緣起不滅的最主要原因。

最後,我有個問題是,目前GOOGLE所用的PAGERANK方式,是不是可以稱作一種網路計量呢?若可以的話,他的計量方式跟老師所介紹到的三大定律有甚麼關聯性??又或者GOOGLE的計量方式是一種創新的計量法,僅原自於GOOGLE呢?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W5 資訊政策

在演講前,我GOOGLE了一下資訊政策這個關鍵字,發現result青一色是有關「資訊安全政策」的網頁(至少前10頁是這樣...)當時我就認為資訊政策大部分就是在敘述資訊的安全性、隱密性等等一些權限的問題。

但在聽教授講課的時候,隱隱約約覺得資訊政策似乎不是那麼的狹隘,資訊政策的制定範圍囊括了整個資訊的生命週期,也就是資訊的收集、管理、保護、使用與儲存。過去的資訊政策大多focus在policies governing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但這十年間起了不少變化,其範圍大至政府的國家政策,小至企業對於資訊的管理。

當然圖書館也算是一個資訊政策的重點區域,畢竟它是人類知識的庫存地。但提到Censorship的時候,圖書館頓時變的很矛盾,到底該完整保存人類的知識,還是只挑正面的知識作保存?
站在國家立場,為了許多安全性的疑慮,大多數的圖書館都會forbid掉一些各國家認為不該出現的書籍,但站在傳承的立場,這些被forbidden的知識似乎該被流傳下來。這讓我想到駭客任務的劇情,大家都幸福的生活著,被限制「知」的權利。

聽到這個議題時,感覺很複雜。個人不是很想被政策操控,有種被愚弄的不舒服,但那些的安全性考量又是正確+必要的。恩....說不定真的要把人民當作愚民來管理才不會有那麼多的是非。

說實在的,我對於這週的演講主題沒有什麼很深切的心得,或許就像小蝶老師說的...我們還太年輕,不太能體會資訊政策的議題吧。

最後有個問題....如何傳播一個新的政策,我答了mass media,但似乎不是這個答案....那...答案是啥..?!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圖資學研究(四)

今天演講的主題為知識管理。
由於在大學時代有些學理基礎,所以這場演講聽起來相對輕鬆許多。

穆老師project的對象是赫赫有名的"GE國際集團"。

GE公司自一八七八年由燈泡發明者湯馬仕‧愛迪生(Thomas A. Edison)創立以來,已有超過百年的發展歷史。歷經時代的變遷與企業轉型的雙重考驗,GE始終能夠維持不墜,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少數成功的跨國企業之一。

但今天....穆老師打破了我對GE的崇拜.....尤其是聽到老師說:GE認為這個都柏林核心是個好東西,我笑了也傻眼了....原來GE是資訊那麼落後的地方......

整場演講我滿腦子不斷重複一句話:天阿!奇異耶!這會是奇異嗎???

為了做好知識的管理,GE前前後後找了許多公司建議,連google也來摻了一腳,但效果都不是很好。穆老師很清楚的提出GE的問題是Rerieval & Access,這是最關於information最basic的問題,解決方式有很多,而老師是從建構、整理知識庫下手。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課本上會看到的一些事項。

知識管理曾經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議題,但看的文獻越多,對它的信心也慢慢流失。KM最近在學術界被廣泛的提出,但真正在業界實踐的,其實很有限。
關於這點,穆老師提到了一個重點:企業是艘大船,要調頭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越大的企業包袱越大。學術界已經知道的,企業可能還追不上腳步。

除了全面改革困難之外,知識管理並不能及時的反映出實際的績效。偏偏企業最重視的就是這個, 所以在整個推廣與實現上遇到了相當多的困難。但往好的方面想,有嚐到知識管理好處的企業,會像中毒一樣,瘋狂的引進知識管理理念與系統(裕隆汽車?)。

在演講的最後,我問了一些問題。關於圖資人除了圖書館外,在社會的不可取代性。穆老師說圖資人在看問題會比較全面性(user, system,跟甚麼沒記到...),而小蝶老師也以很"世新資傳"的觀念勉勵大家,圖資人的世界是很寬廣的,不要擔心。

但看大學畢業的同學們找工作的狀況.....嗯......現實還是殘酷的。
沒有一個很obvious的專長與經歷根本很難從那麼多的履歷中脫穎而出,圖資的長尾效應我懂,一旦進入環境後,會學習得很快,而且處理事情也很全面,但也要真的進入的了環境阿.....
沒有一個漂亮的專長、履歷,光說學的快.....是沒有說服力的....

慢慢的,我已經認為圖資是個基礎學科,它可以幫助你的專長永續發展。前提是你必須擁有其他更明顯,更容易讓老闆將你定位的才能。

---------------------其他記事分隔線--------------------------
小蝶老師提到了一個問題:
know what的知識可以利用wiki平台來分享管理,那麼know how的知識呢??
穆老師的回答是:KM在這幾年的進步速度很快,其所搭配的科技也日新月異,所以總有一天這個問題會得到解決.....不過再怎樣變化都不會脫離KM的核心流程:知識蒐集、組織、分享、應用。

知識主要存在人的身上,所以鴻海Hire包含台日等地各大企業的退休人士(我心想:鴻海那麼聰明都打不進百大企業了...那麼落後的奇異卻....世事難料阿....)。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圖資學研究(三)

今天請來UWMILWAUKEE的Mu教授演講潛在語意分析(Laten semantic Analysis, LSA)相關原理與應用。

傳統OPAC的典藏文件通常是獨立的個體,必須建立其關聯性,才能將文件產生更大的效益與價值。而LSI是讓這些文件產生關聯的方法技術之一。

而講義所提到的一詞多義和一義多詞:對於一詞多義可能使得搜尋結果中包含很多不是user真正要查找的結果,一義多詞將使得搜尋結果中遺漏很多user真正要查找的結果。

LSI是將許多文件用"text-document"的矩陣(matrix)來表示,透過SVD等運算方式將query的結果換成向量投射在低維度的空間,並假設每一個singular value 和singular vector都代表著欲檢索文件的潛在語意,比對後就可產生檢索的結果。

相關步驟有:
Step1. 建立特徵矩陣
Step2. 奇異值分解運算
Step3. 產生語意指標及文件分類

相對於Google所使用的page rank,LSI注重每個文件的concept,關聯性強的文章會顯示在前面的檢索結果頁面上,但是從老師們的對話中,LSI似乎會捨去一些關聯性低的query,使得較冷僻的資訊無法被搜尋引擎找到。

LSI在文件的分類上是有幫助的,但在檢索(search)上,query如果太短就會限制semantic的分析效果。

而台灣、韓國等地會產生local search engine > global search engine的現象,小蝶老師認為大概是因為這些local的搜尋引擎會操縱搜尋結果,讓結果產生的項目是大部分人都會點閱的熱門資訊。像海角七號這個關鍵字,在google搜尋的結果就有可能會跟yahoo.tw搜尋的結果面向不一樣。

--------------------------------------------------------------

嗯...這堂課對我來講是個新的知識.....所以目前還沒辦法完整架構出我懂的部分.....整個有點混亂...

不過整堂課我印象最深的有2句話和1件事
  • 第一句話是:使用者會打出的關鍵字,都不是他們所想要找的。

我會用進階查詢,我更常用布林邏輯,但....我承認有些時候,還是會打出一些愚蠢的關鍵字....尤其是在找不到東西時....關鍵字就會亂下了....我現在想不出來什麼愚蠢的例子,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例子太多了!!我下次打蠢字的時候...我會記得附上來的.....

愚蠢1:老師提到的鴻海hire退休員工,我想找相關資訊...我打了"鴻海 聘用 退休"...什麼都找不到...

  • 第二句話是:用產業來看研究,It's not fair.

這是我常常犯的錯誤,看完一篇paper後,我會想到一些現實的例子。尤其是在知識管理的部份,大學時我對知識管理很有興趣,看了一些文獻,但我都會想:這用在企業上的效益如何?更精確的是,有哪個企業會花大錢來做知識管理?企業講的是收益,而知識管理偏偏就不是馬上做了就可以看的到效果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會覺得整個知識管理限於空談,跟實務無法結合。

但今天我有了另外一個觀點,產業與研究通常是分開的,研究必須縮小變數,以求對該變數精準的控制與描述,而產業則是許多研究問題的集合體,不能用單一研究來概括整個產業狀況。

  • 最後一件事:教授們的專業互動

曾老師最後提出的一些問題,包括page rank、LSI當前的問題等,無一不是針對Mu教授的專業提出質疑(我有感受到火藥味),但當兩人甚至連小蝶老師都掺一腳後,我發現從他們的對話中,我越能越勾勒出整個LSI的輪廓,這就是傳說中的學術討論!!可以讓思考更加清晰,連結更多的訊息。我覺得這短短的10分鐘是我整堂課受益最多的時候。

--------------------------------------------------------------

會後有私底下跟老師出去吃飯,個人覺得他還蠻健談的...對台灣充滿了好奇...
下禮拜會陸續帶他到淡水、鶯歌等地方觀光,有興趣的同學跟所辦報名喔!!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圖資學研究(二)

You plan, and you get what you planed!

今天的課主要是在介紹圖資的價值、起源與一些理論。

才剛上課不久,老師就丟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除了杜威之外,圖資界令人崇尚的權威有誰?

Oh my God,我打從心裡never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是國內的胡述兆、歐陽崇榮、黃鴻珠?還是在師大的任何一位老師?國外的.....恩....一點印象都沒有....其實是很少看外文文獻:)
或許我沒有資格去評斷哪位老師是圖資界的權威,但小蝶老師給了一個重要的思考點:一個學科如果沒有權威、偉人,那該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學科?
又是一個很震撼的問題,我心想,對阿,沒有一個權威型的領導者,那圖資界的過去是怎麼來的?那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接下來的問題,同樣引人深思:What's the value of LIS?是分類還是整理資料?Not both of them, they are just our goals.
這麼說...圖資界渴望解決的問題到底有哪些?
1. Info access:圖資界最早的目的,至今猶存。

2. Info overload:數位時代產生的副作用,資訊爆炸使得資訊隨手可得,但整理不易。

3. Info anxiety:面對龐大的資訊所產生的焦慮現象,如何去選擇資訊,該不該看完這些資訊等。

4. Digital divide:有些地區、族群因為地域性、經濟或其他因素等,無法第一時間接觸到新知, 使得資訊落後,競爭力不足。目前解決的方式有course by librarian or vendor or user self。

5. Info 大同(United?):在資訊之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獲取相同的資訊,甚至讓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同等。雖然這顯然的是個烏托邦,但或許這就是圖資的最終目的?!

我想圖資的學者們為了達到這些遠大的理想,設計了一系列的技術與服務,但這些服務的使用率與效果為何?單就數位落差這個項目而言,圖資設計了參考服務和資料庫的使用課程,來扶持資訊的弱者,whatever,不知道自己是弱勢的人,才是真正的弱勢,會主動去用這些服務資源的人,不會是弱勢的那一群。我想,數位落差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而且跟國家政策有很大的關連性,圖資能夠改善的,其實很有限。設計了一連串的訓練服務,對於真正的資訊弱者而言,他們都不覺得自己是弱勢了,怎會來使用這些服務呢?也就是說,這些服務的真正使用者,其實是有基礎的,甚至進階的資訊操作者,那麼僅加強這些人的資訊能力,是否只會更壓擴大落差的距離?

這篇文章中,我打了很多問號,很多問題在我心中渾沌,圖資到底是個怎樣的知識,是車?是魚? 是翻車魚?(誤),再者,他應該研究的項目有哪些?該服務的對象又是誰?又多了一堆問號....

總之,經過今天的課,知道我們坐在教室裡聽的是個核心渙散(?)的學科,同時

‧缺乏理論,並以經驗知識居多

‧板塊式的知識構成(新的知識不斷排擠舊的知識,甚至淘汰)

‧依工作業務發展知識

‧沒有共識

但往好的思考點,他是一個求新求變的知識,是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這就讓我有了待在這裡的動力與決心。

另外關於為何圖資界會漸淡於數位典藏,恩....大學時代做專題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學術界的黑暗,圖資曾擁有數位典藏的主導權,甚至是發起2008計畫的創始者,最後因為一些我們小孩子看不懂的原因,數位典藏漸漸的轉為技術導向,甚至商業化......或許像小蝶老師所說,圖資為數位典藏發展已經完成一個階段性任務,但該不該退出?我覺得裡面還有很多需要討論的空間,至少圖資所做的研究貢獻,是可以包含整個數位典藏的。

圖資領域圖: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圖資學研究(一)

雖然老師說這次不用寫心得記錄...但我覺得還是寫一下好了...沒有養成習慣的話,到真的要寫的時候一定會出事。

今天是第一次上課,老師主要的重點是介紹這門課往後的上課模式(English all class 驚!!)。
然後是同學們的自我介紹 (永遠都不會爛的老梗)。
我發現同學們幾乎都要考公務員,到圖書館工作......恩.....實在是很不合我的興趣.....
太過固定安逸的生活不太適合我.....
我的期望是能夠進入業界,試試看我這6年所學(大學+碩班),在非學術、非圖書館的領域能運用到什麼程度,算是一種另類的田野調查吧!!

最後 這堂課的最終心得:小蝶老師講英文後.....講的笑話變少了.....(sad...)
-------------------------------------------------------------------------------------------------
Although the professor said it's no need to paste reflection this time, I considered it is necessary that writing reflection should be a usual practice. Otherwise when it really to do so, I would be lazzy.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go to a class in NTNU. In this class, the pofessor's point was introducing a model how the lesson will be going.
Then, turn to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mself. In this process, I noticed many classmates want to get job in libray or goverment. Un...It's really not my type....the life is too steady for me.
No longer in acdemic or libray field, I wish I could get in company, useing what I learned to see what I can do.

In the end, I am sad our pofessor seldom to joke when speaking in English....

英文很破...還請各位同學指正......
My English grammar is vey poor....hope everbody can correct it...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