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W6 書目計量學的緣起不滅

這周的主題對我來說相當陌生。過去,「書目計量學」這個名詞一直出現在老師們的談話當中,但一直沒機會把他給弄懂(其實是自己沒動力去找文獻...)。今天總算是了解了這個名詞的重要性,同時瞭解了它是圖書資訊的核心之一。
在演講開始之前,看了兩篇老師mail過來的文獻,大致上知道書目計量學是利用數學的方式,將題目、字詞甚至作者等資訊做計算,並從中觀察implication,後來發展成為當前的資訊計量學。但我還是弄不太懂書目計量、科學計量與資訊計量的差異性在何處。

演講一開始,老師以低沉的口吻(聲音有點小...有點模糊)介紹書目計量學的前世今生。雖然已經有先看過這篇文章,但由於蔡老師著重的重點不一樣,所以仍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著重的是各個名詞的解釋、定義,而老師的重點在於這些詞彙的歷史背景與相互關聯性,這時老師也解決了我的疑問,書目、科學、資訊計量的關連性是存在於繼承關係,由於科技不斷的演變,書本不再是唯一的載體,計量的範圍,擴張為不同載體的資訊,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上的資料庫,更是目前最夯的計量目標。

而在演講的過程中,我發現蔡老師相當重視名詞的統一性,如書目計量,台陸兩邊的翻譯不一,大陸翻譯為文獻計量,容易造成讀者的困擾,但似乎是沒法解決的問題...所以遇到類似的名詞問題,老師皆以哀聲帶過.....anyway,其實只要知道這些名詞都在述說相同的概念,還是可以互相溝通研究的...

第一階段的最後提到了一點點的網路計量學,我曾經看過武漢大學邱均平教授的文章,他提到:
網路計量可用以尋找並裁定學科的核心網站,例如:物理學相關的網站有多少,化學相關的網站又有多少?而在這些網站中,連結最多的表示是被利用得最多,而且代表它使用得很好。
若能夠歸納出這樣的學科網站,對於物理學研究者來說,只要查詢幾個核心網站,就可滿足大部份的需求了,而對圖書資訊工作者,則當需針對特定領域提供訊息服務時,也可快速地找到核心網站,解答並指引讀者的疑問。

所以說把書目計量的理論,拿來應用在網站上也是有同樣的效益。不過網站內容的正確性有待商榷,同時也鮮少真正全學術內容的網站,大多都是個人的研究心得或部落格,在此情況下,計量出來的數據,還必須更深入的探討其被提高排名的原因與內容為何。

第二個階段,老師為我們介紹「引用分析與學術評鑑」。過程中小蝶老師問到:為何圖書館沒有使用布萊德Law來定義核心期刊與邊緣期刊?? 蔡老師的回答是:
  • 人力資源不足
  • 期刊的歷史轉變會影響排名
  • 圖書館的配合度

這回答呼應到我對知識管理這理論的想法,看來一個好用的理論真正要實作,還是得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行。

另外我有印象的還有,老師指出了某官員對於圖書館人員的看法:他們只會借書、排書、還書......其實,這句話楊美華教授在民86年的時候就發表過了:「外面的人很難瞭解圖書館學的內涵為何,也不理解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借書、還書、上架還要成立一個學系來培養人才?甚至還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設置。」(圖書館學碩士教育之檢討與展望)。

只不過我真震驚,沒想到過了10幾年,現在仍然存在這個問題。到底是外界真的不了解圖資,還是我們從來沒有給機會讓他們了解??

心得:計量結果的解讀 ─ 數字的迷思

這是我整堂課最有印象的部分,在大學時代,常常聽教授提起SCI、SSCI,只要多投幾篇文章到這裡,就可以迅速升等之類的對話.....,但在蔡教授演講過後,得知原來目前的評鑑制度,出現了重大的問題:引用資料庫的論文刊數來評鑑教學產能,但對於社會類的科系,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 。
資訊計量屬於量化研究,期刊資料庫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排名,還必須深入探討其原因,而不能一味的引用數據,忽略某些學門的貢獻。

其實聽得出來蔡老師講的很淺白,並沒有深入去探討整個計量學的應用,不過從中卻可推敲出,使用計量學可以窺探日常生活中平淡無奇的事件,經過計量後,我們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而計量的目標並不是固定的,會隨著年代而演進,資訊的載體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書本轉換為當前的電腦、網路。不同載體的計量結果會完全不同,這或許是計量學緣起不滅的最主要原因。

最後,我有個問題是,目前GOOGLE所用的PAGERANK方式,是不是可以稱作一種網路計量呢?若可以的話,他的計量方式跟老師所介紹到的三大定律有甚麼關聯性??又或者GOOGLE的計量方式是一種創新的計量法,僅原自於GOOGLE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