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W4 社會科學研究法

量化(quantitative)是演繹法,必須要有理論基礎

質化(qualitative)偏重歸納法,必須要有大量實徵資料來支持


<<什麼是文獻回顧>>

假設知識是會累積的情況下,文獻回顧幫助我們從他人的知識來學習。簡單的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學習。


<<為什麼要文獻回顧>>

1. 建立可信度

2. 連結該研究的過去與建立未來

3. 整合出該領域已知的知識

4. 學習他人知識,同時刺激新的想法


<<文獻回顧六大類型>>

1. 自我回顧(self-study review)


2. 脈絡回顧(context review)

通常是一個研究的開端,在此部份,研究者會試著將研究主題連結到更大的知識本體,讓自己與讀者了解整個研究的發展狀況與過程,同時也介紹整個研究的架構。

3. 整合式回顧(integrative review)

恩..這個部份教授解釋了很久。聽起來像是將該主題的文獻做細部的評論,一方面幫助其他研究者蒐集文獻,也讓其他人了解這些文獻的內涵。可是看到Forster教授的範例,又不太像...

4. 方法回顧(Methological review)

一種特殊的整合性回顧。研究者比較多種有相關性的理論,並且呈現其因假設、樣本等元素的不同而產生的衝突。

5. 理論回顧(Theoretical review)

呈現同樣主題卻不同理論的樣貌(不同理論,但解釋同一件事情),並且作出假設性與邏輯性的比較


6. 歷史回顧(Historical review)

研究者依照時間點追蹤該主題。可以結合理論與方法回顧,展現整個概念、理論或者研究方法的歷史脈絡。


評鑑一篇研究報告的好壞


Good tile or bad tile?

Good tile必須要:

‧精確!但不直接引導出結論

‧在兩個變數內描述主題

‧Tile informs readers (這可以解釋成吸引讀者嗎....)


但聽了美美老師對於Example1的評論後,一個好的題目不只這三點,似乎在變數之間,還要能讓人直覺的聯想到其關連性

恩....其實我看不出第二的範例的標題為什麼不好...功力太淺了我...


abstract

‧對於研究的評論進行精簡摘要

‧告知研究的目標、方法和主要發現

‧避免模糊的描述未來研究方向


Introduction Section

‧介紹整個主題的脈絡,了解問題的背景,並且呈現出精準的研究問題

‧介紹該研究的意義

‧介紹研究中主要的理念架構與使用的理論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

好的文獻探討必須要有完整的思考,並且要能區分理論、方法、研究結果和研究的評鑑


Methods Section

接在文獻探討之後,詳細描述樣本、資料如何收集、分析等


Finding Sestion

‧由組織好的資料中,由簡入繁的帶出研究發現

‧每個段落的描述必須要有邏輯性

‧對於每個數據發現的主要發現有簡單的描述,同時說明該發現的意義


Discussion Section

‧詳細的描述過去的發現、理論或應用議題的意涵

‧研究的限制


Conclusion/Summary

‧注意是否回答研究問題;研究目的是否達到

‧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與發展

‧讓讀者看了這部份後,在深入閱讀時,能更進入整個研究的狀況


<<HomeWork>>

將自己的學術資源列一個清單(陸續新增ing)

1. 全國博碩士論文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2. CEPS 中文電子期刊 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

3. 全國期刊聯合目錄 http://sticnet.stpi.org.tw/unicatc/ttswebx?@0:0:1:unicatq@@0.7420687847163931

4.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http://nbinet2.ncl.edu.tw/

5.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library/

6.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

7. 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8. 圖書資訊學刊

9. 圖書資訊學研究

10.圖書與資訊學刊

11.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有系統的進行文獻檢索?請你回溯紀錄一次你自己的經驗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學時的國科會計畫。一開始訂定主題,往數位典藏方向進行。


第一步:廣泛的查找數位典藏相關的定義,包括數位圖書館、數位學習、數位典藏典藏系統、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等。這階段的文獻來源主要來自各國家型計畫網站,並記下網站位置,做簡單的筆記。


第二步:了解各個名詞的歷史淵源,並且將執行的單位做相關性的結合。這階段文獻來源除了網站之外,加入了數位典藏計畫書與幾篇碩士論文,同時開始有些文章心得。


第三步:從這些資料中挑一個感興趣的主題,我決定往數位典藏的標準流程做探討


第四步:快速重新閱讀先前得到的資料與心得,並且整理,將非相關流程的文獻放到一邊。大致上分為:數位典藏定義、歷史、應用、問題、暫時用不到。


第五步:利用網站尋找各國家的數位典藏工作流程。此時文獻分類多了「流程」


第六步:比較國內外數位典藏工作流程,提出問題與建議


數位典藏是個很廣大的領域,在步驟二中有很多資料不知從何看起,看完了也不知道怎麼整理頭緒,越看越亂,而且會延伸更多的東西。

不過在訂定一個明確方向後(數位典藏流程),看的文獻變的比較相關,而且慢慢的已經可以看出同樣的典藏品,不同國家的流程差異。

不知道所有研究是否都是有這樣的現象 ─ 由繁入簡,看了那麼多數位典藏的文獻,其實最後變的很單純,只要將各個國家的工作流程作出差異比較,也就是說這次的研究過程,我從很複雜的數位典藏,單純化到僅探討它的流程差異,在訂定明確問題後,其實研究變得閱讀很輕鬆,不知道這是好現象還是不該有的現象.....


將論文分段打分數

secret


<<問題>>


1. 何謂整合性回顧?

似乎是有主題的整理一些文獻,並且每天文章作出評論。但看到Forster教授的範例感覺又不太像...範例比較像是一篇論文的schema。

2. 如何有系統的檢閱、整理組織文獻,恩...其實大家都知道要做書目管理、每篇文獻寫下心得、摘要、關鍵字等...其實我比較想先看一篇美美老師寫的研究,然後老師再分享寫每個section的情境和所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蒐集文獻的過程與整理方式...不知道這個請求會不會太over


<<心得>>

今天的心得很簡單,就是...頭昏眼花聽不懂...但是美美老師講的英文我聽的懂耶...希望下次Forster教授能夠講慢一點...然後用一些比較簡單的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