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W7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make people insane

前言------------------------------------

上週的作業是預設給小組討論時所產生問題的一些feedback,但由於沒有時間分組....所以先以上課的環境代替....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感觸比較深:那些互動討論幫助/阻礙你定義題目、資訊需求、尋求的行為?

我的回答是: It's hard to start from blank. 老師當時所下的order,是要我們 do what we want to do. 但由於這個條件過於開放,讓我的腦中一直呈現空白......一瞬間根本就想不到任何可以研究的問題....深深的體會到「題目」果然是整個論文process中,最難發想,也最難定義的過程。

最後終於在禮拜一蔡明月老師的書目計量學演講中....找到一點研究的靈感:The most popular qualitative method in LIS.

正文開始------------------------------------

What is field research?

質化研究跟量化研究有著根本性的差異。量化研究講究變數的控制,而質化研究Describe, oberserve people behavior。實際進入場域裡面記錄、研究,基於自然主義(naturalistic)。用寫實的方式,不預設立場,而蒐集完資料後講求社會意義的解讀

-- 社會意義 -- 一群人對現象的共同理解,相較於字典意義或字面上的意義,社會意義是所謂 "圈內人" 對現象的理解

Forster教授在講「文化」這個主題的時候,我一直鬼打牆的聽不懂(還沒進入狀況QQ?),後來重新聽了一次錄音檔才終於了解:文化會透過人們的行為表現出來,而民族誌是對文化的一種描述。行為本身不代表任何意義,而是研究者透過觀察行為後做出推論,進而描述其文化為何。

「文化是一群當地人共同的行為,研究者會試著從參與者的觀點來詮釋文化。」

在這個階段,大家不約而同的問了類似的問題:

Q: Should I have a question before I go in to the field?

A: NO!! But you could still have a concept about the question, the most different from the quantitative is no operational concept in your mind. Or, your question may occer from the field, in other words, you oberserve it and then you find your questions.

接下來的課程課本都有提到,就不把他一一列出,僅列出老師特別強調的部分

Step in field research -- it's flexible

  • read literature, de-focus (這裡我就有個疑問了,文獻通常都有他們focus的部份,看越多文獻,不就會產生越多的預設立場嗎??)
  • 找一個你想去研究的地方
  • 建立社會關係(混熟!!)
  • 觀看、傾聽、蒐集資料
  • 分析資料
  • 脫離場域並撰寫研究報告

實體環境(physical setting)會影響互動方式 -- 例如之前的教室會使Foster老師採用演講式的教學,現在的教室則無形中鼓勵老師用討論的方式上課,Karen Fisher 的1999年的文章就利用民族誌研究(環境會影響資訊行為)

選一個場域並設法進入

try to going native

進入場域後須注意的事項

  • 合適的裝扮
  • 建立密切關係
  • 研究者即研究工具 -- 要經常reflect /自我觀照 反觀 省思等

觀察與收集資料

  • 觀察,不只是觀察人們的行為,也要同時記錄下physical setting.
  • 避免霍桑效應:進入場域 讓場域的人們習慣研究者的存在 不要對單一對象過於關注 應該也可以避免這樣的效應

筆記的類型

  • 純素描
  • 研究者的一些推論
  • 比對自己的知識庫後,會分析一些可能的結果
  • after that, the researcher have to do something to confirm what you inference and what your analytic

典型的田野訪談

擁有深度訪談的特質而在談話的過程中,會夾雜著笑話、故事等,就像是聊天一樣。但與聊天不同的是:with more interviewer questions.

離開研究場域

何時該離開?沒有一定的說法。不過通常是等你覺得enough or nothing to learn,但你怎麼知道已經足夠了呢? It's base on the researcher, and also a big question to qulitative research

進入和離開場域,要慎選時機。也要注意處理分離的情感因素。

心得

I will get schizophrenia when I finish the research. Because all I have to do is make up myself, and do everything fake I can do.

尤其是聽到老師說,曾經有人為了蒐集酒店的資料,而真正「下海」成為裡面的一份子,我想其中受到的創傷應該不是金錢足以彌補的。所以我才說...當完成一份田野調查後,應該就是我精神分裂的時候吧...

另外,私底下有跟Forster教授問過幾次問題,It's really a nice teacher. 要不是語言上有障礙,上起課來應該會更有趣吧。

問題:是要先成為「圈內人」蒐集資料,再以「局外人」的角度來撰寫報告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