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就問到context review是什麼(驚!),恩.....頓時還真的回答不出來,不過當老師講答案的時候馬上就意會到是怎麼一回事。
context review比較像是整個研究的背景介紹,而integrative則是研究的重點文獻回顧。 在過去看過的論文中,很少有把文獻探討的部份分的那麼細,通常是context 與 integrative review寫在一起,所以我才一直無法將這兩個名詞分開。
接著Foster教授分享了幾個很受用文獻回顧的方法,因為最近剛好也在閱讀期末報告要用的文獻,所以特別有感觸。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mini summary的部份,這指的是研究者對於幾篇文章的想法紀錄,有點像是研究過程的里程碑,可以幫助研究者快速回想這些文章的關連性。
隨著閱讀的文章越來越多,開始會忘記剛開始閱讀的文獻內容,甚至心裡有OS: 我哪時候看過這篇文章阿!!??可是上面明明就有自己畫的重點.....mini summary正可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若在mini summary中寫下當時對於整個研究主題的問題,往後也可重新檢視自己的知識成長歷程。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文章閱讀的方法。其實蒐集的文章都有他的互相關聯性,只不過沒把它們放在一起檢視的話,很難發現之間的異同。Foster教授教我們用表格的形式整理所閱讀的文獻,分別列出文章的標題、目的、結果等,放在一起互相比對,增加文獻之間的連結。
下一個階段是逃學計畫(誤)與質化資料編碼,我簡單的用幾個關鍵字來區分open, axial, selective這三種編碼的差異:
- oepn coding: find, define (尋找記錄間值得紀錄的地方)
- Axial coding: clust(勾勒各編碼之間的相關性)
- selective coding: extra(萃取主要text中的文字 如:對話,來映證編碼)
P.S. 今天是假演講之名行研究方法之實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