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e exercise in Library------------------為什麼說找位子坐也是一門學問呢??
因為這次的ethnography作業,我光在圖書館找位子坐就找了一個小時....
不是地方太大,要記錄的東西太多,不然就是感覺待十個小時也不會有什麼改變......沒什麼好紀錄的....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最後我選擇中文期刊區坐下來,喘口氣,拿出紙筆,抱著懷疑的心情?想著這到底有什麼好寫的...圖書館不就是大家看書、睡覺嗎.....?!
但我還是試著記下我所看到的事件,one man reading newspaper, one woman is going to leave...blabla. 不到五分鐘,我發現我的手異常的忙碌!!有太多事件同時發生了!!很難每個人的每個舉動都詳細的記錄下來,而且為了稍微了解他們在看什麼書、什麼報紙,我換了好幾個座位、角度,甚至起來走向那些讀者好幾次.....就像 Forster老師說的,each place、角度都有它可以看到的feature。
過了20分鐘,我慢慢歸納了抄寫下來的筆記,發現有些人會看兩份以上的報紙;有些人翻了翻期刊,又拿出自己的書來看;有些人從頭到尾都只看自己的書;在下午一點半左右,同時有很多學生回到自己的座位......等。原來從這些看似平常的raw data,還真的可以看出一些truth(ex: 館員告訴我,1.30剛好是大家吃完飯,回來座位繼續看書或do something的時間)。
雖然我最後推論出來的東西有點stupid...(在這個區域,讀者還是喜歡看自己的書勝過於看周遭幾千本的期刊),但過程中,解決了我對field research的疑問:站在旁邊看到底可以看到什麼呢?不都是一些很平常動作嗎?但現在我知道從中的確可以觀察、歸納出一些平常沒注意到的現象。
-------------------上課筆記與心得-----------------------上課一開始:The difference beteew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Forster老師再次提出這兩者的差別,美美老師補充說:
要做質化研究前,要先了解與量化的差異。- 質化:不使用變數統計、過程有彈性、講究資料的收集、inductive(歸納)
- 量化:強調變數的控制、必須先有理論架構、事先規劃好研究流程、deductive(演繹)
質化資料的編碼----------------編碼是賦予單位意義的標籤,以便在研究中進行資訊的描述或推論。.open coding質化研究的第一步,將概念從Data中解析出來:
過程為DATA(寫下來的、錄音的...等)→things→codes。
研究者給予資料一些標籤,企圖將大量資料濃縮成幾大類的步驟。
練習經過step 1: 縮寫code
step2: scheme code(完整的code)
這階段只是給這段紀錄一個簡單(low level)的概念,針對的是田野筆記(data)。我發現我們這組每個人對於每一句話的理解都會使用不同的code,也就是
大家看同一句話的觀感其實是不一樣的。折騰半小時之久,終於有了一些共識:
- 4~6 redicular self
- 8~10 have no choice
- 12~15 destiny, conflict( he got what he wanted, but it also cause pressure)
- 17~20 complain
一小段的記事就那麼難給予概念了,很難想像累積了幾個月的質化研究筆記,該如何做分析。
.axial coding這是資料的
「第二層過濾」,begin with codes, and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s, then orgnaize it ,clust it.
將概念擴展成許多小概念(EX→ ex a, ex b),或者是一個sequence。在這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把concept的關係組合起來。
美美老師補充 :第二個階段是主軸編碼,將編碼重新整理組織,使結構化或順序化,這個階段又稱為紮根理論,綜合以上,是在沒有任何理論下,蒐集質化資料的過程。但若有文獻的話,也可從中獲得concept,組織你要研究的主題。
.selective coding這是資料的
「最後一層過濾」,重新檢視筆記,
主題性的檢視能反應研究主題的紀錄。
質化資料 分析策略 -------------
- deal type
- succesive
- illustrative method 把看到的理論,用得到的raw data來對應
- domain
- analytic comparison
- narrative analysis
- negative case method, raw data 不支持原來的理論,所以必須修正理論
表面事實(outcropping)---------------
在社會世界中,有很多是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我們只觀察到背後的表面現象。質化研究在找出那些我們看不到的隱藏事實。
心得-----------------
今天所做的練習讓我更進一步認識質化研究處理資料的過程。每段紀錄都要編碼、重新詮釋,取出構念。是一個相當辛苦的過程,如我在圖書館的觀察練習,視察下來的紀錄看似無用,其實裡面有很多內涵,而要分析出這些內涵,必須擁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對於每個動作行為,都相信其背後另有意義,否則僅是日常生活瑣事,何能產生什麼研究發現。
另外今天跟美美老師和Forster教授出外吃大餐(好撐...),回來的時候我忍不住跟Foster教授坦白:現在這個moment...我只記得open codeing的部份.....因為有做練習,所以印象特別深,其他的部分就要再翻書,雖然也能有一些感想,但總不及實際練習來的深刻(可以觀察一下這次同學們的blog是不是偏重open codeing練習這個部份)。
我大膽講出我的建言:我知道在有限的時間內該取捨,但該取捨的是教學的量,還是質?,但如果是我,我會偏重「質」的部份,因為「量」多反而混雜,失去學習興趣。像圖書館的田野筆記,沒有實際操作的話,永遠都不知道連挑位子,動手寫筆記,分析看似無用的資料,樣樣都是一們學問,今天剩下的主軸codeing與selective codeing沒有老師帶我們exercise,真的很可惜。